

业界人士质疑车企过度宣传智驾
小浪正在搜索更多内容
请您耐心等待一会会


业界人士质疑车企过度宣传智驾
2025年4月1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省铜陵德上高速发生严重事故,导致三人死亡。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速度行驶。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碰撞,最终燃爆。小米公司在事后发布的详细说明中表示,NOA系统在事故发生前约2秒钟发出前方有障碍的警告,驾驶员接管车辆后仍未能避免事故。这一事故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关注和质疑。多位业内专家和企业家批评了一些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技术时存在的过度宣传问题。86车网创始人石本志强调,智能驾驶是辅助作用,目前尚未成熟,不能在国家法律尚未规定的情况下,完全信赖和使用。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桂生悦也指出,有些车企一年多前声称智驾是骗局,但现在却又自称引领中国智驾,这种做法存在问题。工信部发布文件,要求所有做智驾的车企提供详细的‘技术参数’报告,明确各项功能的边界条件。此举旨在规范智驾行业的无序竞争和无序营销,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此外,市场监管总局要求车企在获得准入资格后,提交智驾的‘深度测试方案’、‘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方案’及‘前期测试报告’等材料。
大众普遍认为,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技术时存在过度宣传的问题,误导了消费者。许多人认为,车企为了增加销量,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高阶智驾’甚至是‘自动驾驶’,但实际上这些系统并不能完全替代驾驶员的操作,仍需驾驶员时刻保持警惕。这种误导可能导致消费者在使用智驾功能时放松警惕,进而引发安全事故。部分消费者对智驾技术的认知存在较大偏差,尤其是在年轻驾驶者中,由于缺乏足够的驾驶经验和对智驾技术的深入了解,更容易被车企的宣传所迷惑。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他们在使用智驾功能时过于依赖,忽略了驾驶的安全性。有观点认为,智驾技术的宣传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许多消费者在购车时被智驾功能所吸引,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发现这些功能并不如宣传中所说的那样可靠和安全。这种落差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满意度,也可能导致对智驾技术的信任度下降。此外,部分网民提出,为了防止司机误信智驾系统,在低配置车型上的智能驾驶功能应当设置更多限制,减少不当使用的可能性。还有一些评论者提到,在缺乏明确法律规范的前提下,企业不应让车主过分信赖未成熟的智驾技术,尤其是在高速公路等复杂路况下。


















